查看原文
其他

何绍奇请教蒲辅周:如何理解“通阳不在温”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为了感谢您一直以来的阅读与转发,即日起本公众号平台与陆氏药膳将发起一系列活动以回馈各位粉丝长期以来的关注与支持。

参与方式:在文章底部留言并转发到您的朋友圈,获取您的朋友对您的留言点赞,超8个❤,即可获得奖品。


赶快去留言区留下您的精彩点评吧!!!

这次我们的奖品是:



I导读:胃何谓“淡以通阳”,蒲老精辟地指出:叶天士不是让你“利小便”吗?利小便药味淡,所以叫“淡以通阳”。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文给您一个详细的解答。(编辑/青立)


▲蒲辅周先生(1888—1975),现代中医名家,四川梓潼人。1965年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副院长,曾担任周总理的保健医生。


淡以通阳

作者/何绍奇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有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许多同志曾经撰文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想谈谈个人看法。

 

为什么要“通阳”?当然是阳气不通。阳气为什么不通?是由于湿热壅遏,气机窒闷,如清人陈光淞说:“盖此闷(通阳)专属湿温,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交混,遂成蒙蔽。”“专属湿温”,倒不一定,也多见于温邪夹湿。为什么说“通阳最难”?就因为湿与热混处,不通阳不行,但常用的通阳药如桂枝之类,又不免于辛温,有助热之弊,所以不能用。在这几个方面,几乎所有同志的意见都是一致的。

 

不同意见主要产生在“通阳不在温”这句话上。


或云:通阳,用药则不免于温,但因为这是阳郁而非是阳虚,故用温药的目的是通阳气以利小便,而不是温阳。


或云温药范围很大,用大辛大热的药固有以热助热之弊,但换一些微辛微温的药以通阳行水,却是可以的。


这些意见都有一定道理,但细译叶氏原义,“通阳不在温”之“温”,不只是指大辛大温、微辛微温的药,而是说连温法都不可用。要不然,为什么下面还有一句“较之杂症则有不同”呢?大辛大温,微辛微温,总不免于温,杂症用这些药通阳,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湿温或温邪夹湿也可以这么用药,那和杂症就没有什么不同,也就不存在“通阳最难”的问题了。

 

20多年前,笔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蒲辅周先生。蒲老精辟地指出:叶天士不是让你“利小便”吗?利小便药味淡,所以叫“淡以通阳”。盖病属湿热,不能用一般杂症用的温药去通阳,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滑石、苡米、通草、茯苓皮、竹叶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在蒲老医案中,治疗乙型脑炎之暑湿并重或湿甚阳郁者,腺病毒肺炎之痰热蒙蔽者,常可见到“淡以通阳法”的运用。

 

蒲辅周先生的“淡以通阳”,可以说是对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句话的极好的解释。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92年第33卷第9期,作者/何绍奇。编辑/青立。校对/炳程、张野。

蒲辅周语录口述/蒲辅周先生  整理/何绍奇先生


1、伤寒本寒而标热,故治用辛温,汗出热去;温病本热而标寒,故清热必兼透达。


2、外感病重在辨表里寒热,内伤病重在辨虚实阴阳。


3、张菊人先生改银翘散为银翘汤,说北方室外天寒地冻,室内却炉火不熄,如此,则寒郁于外,热固于中,银翘散中辛温的荆芥、升提的桔梗皆非其宜,当去之,加黄芩、瓜蒌。


我说:此固一说也,但不可视为定例,我用银翘散,治风温初起,无汗畏风者,怕它透达之力不足,还要加葱白呢。葱白辛润,汗而不伤,和麻桂羌防不同。表解热透,我一般不用苦寒药,用白虎汤亦嫌早,常用鲜芦根、鲜竹叶,衄者再加白茅根,此名“三鲜汤”。


4、沈钧儒先生的公子,感冒发热,午后为甚,倦怠,纳少,口淡,尿少,自服银翘散,药后热不退,反增便溏。外感当分六淫,当辨何邪而区别治之。


区区感冒,也不是只分风寒、风热那么简单。此乃阳气不足之体,感受寒湿,湿为阴邪,治当芳香淡渗,间可用刚,凉药伤中阳,湿就更难化了。


我用平陈汤合三仁汤,二剂,即汗出,尿畅,热退。


5、湿温或温邪夹湿,最容易见到湿热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徒清热而热不去,湿留之故也。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常用芦根、通草、薏米、茯苓皮、滑石、竹叶。


通阳不在温,是因为湿热混在一起,热在湿中,故与杂病不同,不能用温药如桂枝、肉桂、大茴香去通阳,小便利,则湿去热孤。利小便的药味淡,所以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四个字。


6、表未解未可攻里。即使表已解,热邪入里,当清,苦寒药也不要过量,在阳气不足之体,宁可再剂,不用重剂。


否则,热中未已,寒中又起,粗工之用药也。不能看“炎”字两个“火”,就攻其一点,不计其余。


7、辨证论治的真谛是甚么?是“一人一方”。


病同,其证也同,也未必用同样的方药,还要看体质、时令、地域、强弱、男女而仔细斟酌,不要执死方治活人


8、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才是发汗峻剂。大青龙汤的麻黄是麻黄汤的一倍呢。


9、石膏用量也不宜过重。药罐子有多大?那么大量怎么煎?有人动辄就用今制半斤、一斤。再说,是药总有利弊,不能只看到石膏清热之力,而不怕它伤阳损胃。


10、热邪与燥屎相合,不得已而有承气之设,仲景先生于此谆谆告诫:一服利,止后服,得下余勿服。


一次会诊,一小儿食滞,发热,已经用过许多抗生素无效,不食,腹胀,但鼻准光亮,一医主张用大承气。


我说脾虚之质,鼻准光,必自利,不必用下,不妨消导。但他坚持,正在讨论时,护士来报,拉稀便了。


11、曾见有人久病恶寒,人着单,彼着夹,人着棉,彼衣裘,冬天生着火炉,犹自呼冷。此真阳虚也。


可考虑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剂量不必太重,阳气复振,营卫和谐,或可见效。


12、有人三天两头感冒,前人称为数数伤风,可用玉屏风散,营卫不调者合桂枝汤。辛温峻汗,表阳愈伤,病愈不解。苦寒则伤中阳,脾胃一倒,病变蜂起。


13、肾盂肾炎,临床颇常见。因其尿频尿急,我常用五苓合二妙,加大茴香一个、琥珀五分,以解膀胱之困,肉桂只用三、五分而不宜多。


14、有很多病,只宜调而不宜治。与其药石杂投,损伤胃气,不如不服药。


我自己就有痰饮宿恙,多年来,我一直不服药,中西药一概不服。唯注意调饮食,适寒温而已,虽然衰弱,但又多延了一些岁月。


15、要是把医生分作三等,我只能算中等之中。


16、眩晕,有虚有实。我会诊过一位美尼尔氏病患者,先后采用过滋水平肝、熄风潜阳、泻肝和胃未愈,脉滑、苔腻。


我认为其本属阴虚,标为痰热的辨证不错,用药则须斟酌。既挟痰热,便当清化热痰为主,早用滋腻,会助痰热,清泻肝火,亦非其治。


我建议改用温胆汤加味而愈。


17、子宫脱垂,古称阴挺,多由劳倦气虚不能固摄所致,我常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健全脾胃;益气,增强功能。每用加鳖头一个,炙酥入煎。


18、用药要丝丝入扣,不多一味无谓的药,不少一味对证的药。


19、用药丝丝人扣,不是多而杂,用药杂乱,是初涉临床者的通病。


原因一是病机不明。病机不明,用药就不能击中要害。二是急于见功,这样就势必见一症用一药,甚至用几种药,这就成了唐书说的“广络原野”。三是瞻前顾后,用一味热药,怕太热,加一味凉药;用一味泻药,怕有伤,加几味补药。


曾有学生治一个气喘病人不效,来找我,还说是不是没有按老师的经验加葱白。我看他的处方,一味热药,一味凉药,下面又是一味热药,一味凉药。


我就问他,这是寒喘,还是热喘?他不能答,这就是病机不明,所以用药杂乱。果是寒证,用凉药岂非雪上加霜?


用药杂乱,就像打架一样,你这里一拳头打出去,他那里拉着你的手,那哪能打得中?


我年轻时用药也杂,后来我看叶天士医案,才发现他的用药真乃巧呀。


古人说“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说到达药,当然还是要向仲景先生学习。他是深知药物利弊的。


不识药,对它的利弊拿不准,用一味不行,那就多用几味,想不杂乱都不成了。


本文来自诵明书院。转载请注明出处


蒲辅周早年学医二三事

作者/张斯特


一、匹夫不可夺志

 

蒲老父亲蒲显聪,号仲思,是一位忠厚诚实秉性倔强的中医,行医不计报酬,赤贫病者非但不收诊金,尚常周济药钱。一家九口生计仅靠他一人行医维持,其家庭经济拮据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长子,蒲老少年时期就不得不在读书的同时学习中医。18岁就开业行医以减轻家庭的经济的压力。

 

但蒲老之所以学医,却不单纯是出自经济方面的原因。他父亲强调说:“人生在世,不能作行尸走肉,要活的有志气,医乃仁术,父学之不易,不能失传,若纯为生计,不如经商”。

 

原来在旧社会,如果没有地位,没有金钱,没有一技之长,是会受人岐视,这种关系在亲属之间也仍然存在。蒲显聪老先生的父亲是一个乡村医生,有很强的务实精神,在饱经世态炎凉后,他想将自己的后代培养成医学世家。然而蒲显聪老先生在开始随父学医时就有个至亲说:“蒲显聪能把医学成,我手板心上给他煎个鱼吃。看他那个穷酸样子还想学医!”

 

蒲显聪老先生听到这话后,痛苦良久,喟然长叹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人穷何以志短。”至此后更加勤奋好学,终于成了当地颇负盛名的医生。正因为有这样一段生活历程,所以他对蒲老说:“我无钱无势,没有什么留给你,只有我一生甘苦所得一薄技耳。人说望子成龙,我只望你立志济世,贫贱不移。”

 

初学医时,蒲显聪老先生要蒲老研读的启蒙书不仅是《医学三字经》和《医学五则》,特别强调的是唐·孙思邀《大医精诚》中所提出关于医德修养的七个方面的文章。蒲老亦将此事多次无限感慨的对蒲志孝医师讲过,可见望其家风代传,其用心可谓良苦。


蒲老一生行医,其医德正派为医界同人有目共睹,与其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古今一理,要想成为一个很好的医生,学医的志向、医疗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

 

蒲老的祖父、父亲在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使蒲老能以捷足先登。这里举两件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 一件是从陕西来的一位行人。


刚过秦岭后就感到腹胀不适,延挨至梓潼时,腹胀痛难忍,延医治疗无效,就请蒲老祖父治疗,诊其脉沉而缓,舌苔虽然黄而粘腻,渴不思饮,小便微黄,大便未解已七日,腹中时有灼热感,时而肠鸣。索前服药方看后,皆系行气导滞,甚至有用大承气者。

 

蒲老的祖父再结合病程已半月之久,又数攻下,但攻而不下,神疲懒言,认为不能再用常法攻下。此系正虚水热互结于下焦,行水则伤正,扶正则水愈结


祖父思考良久,决定借助“十八反”的力量,他令患者用甘草15克煎汤内服,外用甘遂末30克加面粉适量用水调稀为糊状,乘热敷在肚脐上。药喝下去一个时辰,一阵腹痛,矢气频转,大便泄下臭水半盆,腹胀痛顿消。

 

蒲老在回顾这例治案时对蒲志孝医师说:“您祖爷这种灵巧的治法确实别开生面,使我终身难忘。这些都是书里所没有的,如不是在临床上练到炉火纯青,决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使用这一对反药。”

 

  • 另一件是一个姓邓的农民。


5天没解小便,各种利尿药都使用了,小便仍然解不出来。蒲老的父亲去诊断时,见病者半蹲在床上,呻吟不止,自言少腹胀痛难当,上至心下。就在叙述病情的这段时间,病者忽而站起,忽而蹲下,痛苦万状。

 

蒲老的父亲结合病者脉弱,舌白厚中阳不足现象,毅然采用了补中益气汤。一服后腹中鸣响,以患者脘腹皆胀满,极令其少量频服,呕出清水一碗,肠鸣加剧,一小时后进二服,腹中响为雷鸣,暖气连声,随之矢气转,小便如水决堤,少半天之内陆续竟解出盆许(约3000毫升左右)。解后胸腹胀痛苦失。

 

64年蒲志孝医师在京时,蒲老曾回顾了这两例病案。蒲老认为,在他刚刚走入医学的大门时,就耳闻目睹了这样的疑难症,这样别开生面的治疗法,对他后来的临床,有很大的启发,而在学习上力求知其所以然,力求师古不泥古。如果墨守成规,不从实践中探索提高,医学是不能发展的。

 

蒲老说:“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的确是真理。读书就是要敢于提出疑问,善于举一反三。”

 

三、病者愈信仰,愈怕问心有愧

 

尽管蒲老青壮年时期,在梓潼中医药界蜚声一时,应门求医络绎不绝,颂扬之声不绝于耳,可是他突然闭门停诊三年。他回顾说:“当时虽然颇具名声,但仔细回忆所诊病者,有些治疗仍不甚合,使病情迁延流连,然而病家毫无怨言,始终信任我。病家愈是信任,我在良心上愈益难过。”

 

“曾治一病者感寒,头痛,身痛恶寒,无汗,为求急救,大剂使用麻桂,病者汗出如洗,立见身轻。谁知第二日复又头痛,身痛周身酸软无力,胃纳大减,前后调理半月才好转。事后再看《伤寒论》深感‘不可令如水淋漓,真为要言妙道,有感于此遂将《内经》、《难经》、《伤寒》、《温病条辩》、《温热经纬》等有代表性的著作,反复细读、揣摩,深有所悟。有很多人不了解我当时的心情颇有怨言,甚至有人说我闭门停诊是为了抬高身价,凡此种种我皆不以为意,最感欣慰的是学术上大有进益,不致误人误己。”

 

蒲老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绝非偶然。在青壮年时期,他那种仅严的学风,正派的道德,灵巧的治法,就这样逐渐形成了。


本文摘自《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9期,作者/张斯特。编辑/徐艺萌,校对/李兆祯、杨秀国。




春季养生吃点啥?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